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家长在陪伴中如何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?如何在“蛛丝马迹〞中解读背后的成长密码?如何循着孩子生长的轨迹,发现孩子的兴趣需要,给子科学的支持与引导?这三个问题直接指向亲子陪伴的质量。
看见儿童,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
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,并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,理解世界,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和个性。观察儿童,是走进儿童内心世界、了解儿童行为方式的基本途径之一。当父母带着发现的目光,用开放、接纳的方式追随孩子的日常行为时,“看得见儿童”已经从一种浮于文字的理念变成了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。很多时候,孩子的行为在成人眼里可能司空见惯、不足为奇。比如,父母经常看见孩子在墙壁上乱涂乱画;孩子会拿着—桶水,舀过来舀过去,折腾半天。受已有认知以及自身的倾向和态度的影响,不同的家长从同一游戏情境中会观察到不同的儿童行为。所以,一方面,作为家长,要意识到观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去发现孩子的高光时刻,也不是“守株待免”式地去挖掘在成人眼中有意义、有价值的事情或行为。观察的真正目的,是要成人以儿童视角、以平常心主动寻找儿童寻常时刻的寻常行为,通过儿童的表情、言谈举止等解读儿童的思维水平和学习品质,寻找成长的密码,从“看见儿童的行为”到“看见儿童的发展’。另一方面,观察儿童是一种技能,需要家长学习如何有效地观察孩子,需要家长了解观察技巧,需要观察时能有“结合情境〞〝尊重事实”和“连贯”的意识,需要学会观察细节,不急于根据以往经验或个人期望主观联想、推断、片面分析,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的连续完整过程,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,找到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依据。
教育就是你慢慢说,我细细听…...
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就是一个充满未知的“磁场”。看!有的儿童好奇探究,有的儿童退缩哭泣,有的儿童开怀大笑,通过观察儿童的言语、表情和行为,成人能够看到他们的兴趣、情感等。而走进儿童的“磁场”,还需要进一步从观察儿童走向倾听儿童。有些父母很好奇,为什么孩子愿意和老师分享各种各样的事情?这是因为老师意识到“对于心灵世界,我们只能经由'倾听’而进行'理解’”。“蹲”下来倾听,不只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听见,而是让自己完全以孩子的视角朝向这个世界,是情感和心灵的共融。真正的倾听带着理解和共情的姿态,集中注意力,用眼睛注视,用心去与孩子交流,能真切感知孩子的内心所想。对于倾诉者来说,被认真倾听,意味着被认真对待。
这种感受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宣泄和情感上的共鸣,对人的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。俯下身来倾听孩子,看到孩子活动的细节,孩子会因为“得到重视和理解”而产生信任,因此成人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,和他们建立起真正的连接,打开和孩子深度互动的大门。
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珠,并抛还给孩子
回应是倾听的延续,是最主要的互动行为。每—次与孩子的互动,如果只是家长简单敷衍,会降低孩子深人交流的意愿。孩子的一百次行为就会有一百种回应。家长要实现“局外人”到“成长合伙人〞的积极转变,作有效的回应。一方面,家长主动与孩子同频,而不是期望孩子与自己同频。家长用语言、眼神、动作、表情等,借助“赏识支持”或“适时帮助”等策略,回应与观照每一次孩子的发现。另一方面,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,像孩子那样行动、交流、感受,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体验内容在变得清晰,孩子当下的情感变得触手可及,孩子的活动内容和感受变得身临其境,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变得可以理解了。
从观察、共情到回应,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,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,而是一起与孩子去探素、发现;孩子是一个个有能力的学习者,有个性的创造者,他们的声音能被听见,行为能被发现。在家长与孩子建立的“同频共振”中,我子成长中的熠熠闪光时刻将不断被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