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讨厌”还是“我喜欢”?——培养积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
许多孩子在3岁以后已经可以明确、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好恶,并且往往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。
这时候孩子常用的两个表达,就是“我喜欢”和“我讨厌(不喜欢)”。“我喜欢”和“我讨厌”,有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,但表达的情感和方式很不一样。有的人习惯说“我讨厌”,有的人喜欢说“我喜欢”。有的孩子说“我讨厌只有一个人玩”;有的孩子说“我最喜欢吃草莓”,有的孩子说“我最讨厌吃苹果”。
你的孩子喜欢用“我讨厌”还是“我喜欢”?
“我讨厌”和“我喜欢”,这两种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重要。每个人长大起来,要会说“我喜欢”,也会说“我讨厌”。但在低龄阶段,应该先鼓励孩子使用“我喜欢”的表达,鼓励积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。“我喜欢”是生命的明亮底子,有了“我喜欢”的底子,一切情感才能健康地生长。
有许多幼儿读物带孩子表达和体验“我喜欢”的情感。和孩子一起读图书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(山姆.麦克布雷尼/文,安妮塔.婕朗/图),感受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爱的表达;读任溶溶的童诗《怎么都快乐》,体味一个人玩、两个人玩、三个人玩......许多人玩的快乐;读安东尼.布朗的《我喜欢书》,感受“我喜欢各种各样的书”和“我真的很喜欢书”的愉悦;读法兰克.爱许的图画书《月亮,生日快乐》,体味小熊一个人的“生日快乐”幽默里有淡淡的孤单,但也是“喜欢”的情感;读《你睡不着吗?》(马丁.韦德尔/文,芭芭拉.弗斯/图)、《小猫头鹰的夜游》(迪芙雅.崔尼法森 文/图),感受安静的夜晚里,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喜欢。
生活中当然会有“不喜欢”和“讨厌”,但优秀的幼儿读物总是教孩子怎样用喜欢的眼睛去看,也用喜欢的心去想象和思考。图画书《鼠小弟的小背心》里,鸭子、猴子、海狮、狮子、大马、大象,大家都借鼠小弟的小背心来穿,把它穿得又长又大。鼠小弟好伤心。但是请看封底,又长又大的背心成了挂在大象鼻子上的秋千,鼠小弟坐在秋千上,玩得好开心。
图画书《和我一起玩》(玛丽.荷.艾斯 文/图)里,“我”想走过去跟小动物们玩,可它们都躲开了,当“我”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,它们全都走过来,“和我一起玩”。你看,喜欢的感觉,不只跟“我”喜不喜欢“你”有关,也跟“你”喜不喜欢“我”有关。这会让孩子体会到,喜欢不是一种任性的情感,而是包含着对人、事、物的耐心体贴与温柔相待。
一个孩子打心底喜欢和热爱一切,就是他(她)未来的生活最好的准备。
孩子开始认字了,需要有意识地教他边读边识字吗?——阅读与识字的关系
生活中,受到家庭环境、个体智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不同的孩子对文字符合发生敏感的起始点各有不同。有的孩子很早开始发生自觉的识字活动,随后识字量呈稳定增长,有的则要到小学阶段才开始正式识字。不过,孩子对文字的意识其实很早就萌生了。在亲子阅读中,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意识到文字是一类有别于图像的特殊符号,一些孩子还能够识别书中少数频繁出现的文字。
如果发现孩子开始认得一下文字了,需要在亲子阅读中有意识地教他识字吗?
我们的育儿文化中一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识字焦虑。在很多场合,识字量和识字能力被用来衡量孩子早慧的程度,也被认为是将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基础。受到这一识字焦虑驱动,各种各样的识字卡片、识字读物、识字软件应运而生。在很长时间里,早期阅读也被许多人认为是识字教育的途径。例如,早期西方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便集中在识读教育方面。
我们并不提倡在早期亲子阅读中刻意进行识字教学,尤其反对一味轻图画、重文字的阅读观。我们一再强调,对早期阅读来说,图像与文字是同样重要、并行不悖的表现符号。如果在亲子阅读中发现孩子自然而然地开始对文字感兴趣,应当适时鼓励他们的这种兴趣,却不必通过有意的识字训练来促进其识字。在阅读活动中,让识字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,而不是将阅读作为推动识字的中介,这一点很重要。
在孩子尚未对文字符合产生真正的认识兴趣和学习愿望之前,没有任何必要以任何抽象的方式(比如识字卡片)提前教他们识字。尽管孩子凭借其新鲜的记忆力,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记住一些文字,但这种记忆和兴趣既不持久也无潜能。卢棱在《爱弘尔》里反对过这样的识字。他说:“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?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,他们才能学会符号。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,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!”
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识字,其优势在于,文字不曾脱离它的诞生的具体语境,它虽然是抽象的符号,但因为有了整体文本语境的支撑,在此刻关注它的孩子眼里,仍是生动的、鲜活的。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弗吉尼亚.李.伯顿的图画书《小房子》,看画面上小房子怎样经历从生机勃勃的初建到历经沧桑后的迁移,封面和内文中的“小房子”三个字在孩子看来,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,而是同时充满了生活的温度。
我们建议,从这阶段起,每翻开一本书,先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封面上的文字。其目的不是为了认识和记住这些文字,而是为了在孩子的头脑里建立最初的文字印象和感觉。文字首先不是抽象的符号,而是生动的表达,这一点在阅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。在早期阅读中,要努力为孩子营造、保留这种对文字的生动感受与兴趣,切记用枯燥的识字训练扼杀这样的感受和兴趣。要相信,只要孩子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,识字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。反过来,只要孩子热爱阅读,识文断字这一简单的目标,将在不知不觉中快乐达成。